別讓“游煙”成為流動“污染源”
在第37個“世界無煙日”來臨之際,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、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、上海市控制吸煙協會聯合開展了上海市民室外二手煙(“游煙”)相關情況調查,共有10213位市民積極參與,其中近六成市民經常遭遇“游煙”,逾九成市民對“游煙”表示反感,超七成市民表示不能接受“游煙”。多數市民認為“游煙”會造成安全隱患、影響市容環(huán)境和他人健康,并傾向于通過立法管控、加強宣傳倡導和規(guī)范設置室外吸煙點等措施來改善“游煙”情況,拒絕“游煙”已成為廣大上海市民普遍共識。(5月15日《新民晚報》)
對于“游煙”現象,不能不引起重視。一個時期以來,隨著室內控煙狀況不斷向好,但相對而言吸煙者在室外“隨處吸煙”“抽游煙”現象,進而造成的非吸煙者二手煙暴露情況則顯得更為突出,這不僅引起市民的強烈反響和關注,同時危害更是與室內吸煙有過之而無不及,必要在做好室內禁煙的基礎上,進一步宣傳倡導室外控煙,以免淪為流動“污染源”。
調查結果顯示,市民遭遇“游煙”最多的前五位場所分別為室外排隊等候區(qū)域(如景區(qū)、飯店、飲品店等)、人行道及路口紅綠燈等候區(qū)域、室外游樂場、公交車站、商場及商務樓出入口等,甚至有近三成的市民在學校門口(如接送學生時)遭遇過“游煙”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長期以來,禁煙重點放在室內,進而導致室外吸煙者有恃無恐。從調查情況看,以3天/周及以上的頻率為“經常遭遇游煙”的情況,有近六成市民經常遭遇“游煙”。
對于“游煙”的應對建議,超六成的市民認為應當加強宣傳倡導,逐步形成煙民在室外不抽“游煙”的自覺意識和行為;將一些特定和重點的室外人群聚集場所也納入法定禁煙范圍;“疏堵結合”在室外規(guī)范設置吸煙點,并標明吸煙點標識及引導標識;對在室外人群密集場所吸煙和邊走路邊吸煙的“游煙”行為進行立法管控。很顯然,這些建議值得每個社會成員重視,相關職能部門更應立足大局,積極發(fā)揮職能職責主導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