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蜜桃臀在线播放_女人成午夜大片7777在线_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首页_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

古祠新韻·人文天柱系列報道(五):三門塘劉氏家祠

2024-09-30 黔東南新聞網(wǎng) 金可文 吳國雄 王槐雪

  在中國,一座城市因一座建筑而成名的現(xiàn)象比比皆是,這些建筑或是橋或是亭或是樓閣館所,它們站在歷史的風霜中接受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景仰。三門塘的劉氏宗祠也不例外,它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了一個村落的榮光,它仿佛是綾羅綢緞,仿佛是金絲玉縷,仿佛是一段傳說……它以宗族的自信為經(jīng)線,以宗族的期待為緯線,以謎一般的存在為姿態(tài),替三門塘穿戴上了錦衣華裳,鳳冠霞帔……

  三門塘山水形勝、風光旖旎,劉氏宗祠臨江而立。據(jù)傳,該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初年,咸同兵燹之后,于光緒年間重新修茸,若干年后,劉旺后裔從駐守之地遷至三門塘,憑借繁榮的木業(yè),劉家經(jīng)濟發(fā)達、人丁興旺,為了榮耀族人,劉氏不惜大興土木,于民國廿二年(1933年)對宗祠進行大規(guī)模修葺,可惜在 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受到破壞,后因劉氏宗祠是清水江下游地區(qū)最負盛名的祠堂建筑,蜚聲海內(nèi)外,劉氏族人以及國家再度對其進行維修,始成今日之勢。2006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2013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、2016年獲聯(lián)合國教科組織亞太地區(qū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獎。

  劉氏宗祠正面牌樓是一座哥特式風格建造的建筑,坐北朝南,面寬12米,進深14米,最高點12.5米,建筑面積320平方米。隔江望去,宛如一座西方教堂,又形似澳門的大三巴牌坊。

  牌樓六柱五間,寶塔式四棱假柱,假柱下不抵地。大門的兩上角有雙獅戲球石刻,上框過梁枋刻有雙鳳朝陽石雕。大門兩則對聯(lián)為:

  白水高名千秋尚在,

  香山重望萬古猶存。

  對聯(lián)明明白白的表達出了劉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幸福感受。

  石梁之上一個半園形圖框中,有一只頭向下,尾向上俯沖懸立的雄鷹。雄鷹尾上方為浮泥雕“二龍搶寶”,由正中而上為“劉氏宗祠”門額,再上有一塊由三座塔樓式假柱圍成正方形方框,陰刻豎書“昭勇將軍”四字。

  “昭勇”乃是此祠劉氏宗族歷史是最有名望之人。據(jù)《劉氏族譜》及族中老人介紹,昭勇將軍姓劉名旺,原籍山東臨清縣棗林村人,明初隨朱元璋南征北討,屢建奇功。明建文四年(1402年),被皇上封為永清左衛(wèi)指揮使等職,坐鎮(zhèn)現(xiàn)貴州錦屏銅鼓。明永樂八年(1410年)再誥封為“昭勇將軍”。永樂十五年(1417年)劉旺病故。明成祖加封其世襲后商劉源等十一代子孫為指揮史,欽調(diào)鎮(zhèn)守錦屏銅鼓衛(wèi)。直至成化十五年(1479年),銅鼓劉氏五世孫從銅鼓遷天柱三門塘居住。后又率兒孫修建“劉氏宗祠”,紀念昭勇將軍,以弘揚劉氏家風。曾有詩贊昭勇將軍:

  浩然豪氣盛凌云,逐電步騁擁飛梯。

  寶劍光騰驚寇膽,弓彈三界鬼神泣。

  四征七伐清安境,九錫三遷揚茂績。

  偉烈世世傳千載,隆恩代代萬古益。

  這是一座精神圍屋,參透族譜和牌匾的,分明是與生俱來的驕傲,以祖先劉旺的靈魂為駐守,統(tǒng)攝著劉氏家族的心靈世界,尊崇祖先的情感也在劉旺的默默注視中在這里匯聚,串聯(lián)……

  整個牌樓呈一字形排列。牌樓大致分三層,第一層的大門兩側(cè)三柱之間各留兩眼園頂形窗戶。第二層在祠牌名兩側(cè)三柱間亦各有兩個圓頂形假窗,比第一層之窗略小,呈西洋哥特式建筑格調(diào)。第三層第一、二假柱之間各有兩幅泥雕,上幅為峭石,下幅為銅盆大小彩繪時鐘。時鐘內(nèi)正上方和正下方又塑有兩個杯口大的小時鐘,下方小時鐘之上有兩行寫著“嶺南順仝洋行”六字。

  劉氏宗詞內(nèi)部結(jié)構(gòu)為兩進一天井。第一進為門樓底層兼通道,二樓兩側(cè)有花欄廂房。第二進地面高出天井約1米,正廳抵后墻處有神臺,有劉氏宗祖之神位供作祭祀。


  在牌樓其余部位的方格中,還有多幅花草蟲鳥及山水浮雕,琉璃的彩繪、工藝極為精細。牌樓以及兩邊圍墻上是一鱗一爪,一枝一葉,都精雕細塑,惟妙惟肖。其墻上裝飾品種繁多,題材廣泛、造型生動,技藝精湛,繁復(fù)而絢麗的美,令人目不暇給,嘆為觀止。走進劉氏宗祠,恍若走進一座集建筑、繪畫、雕塑藝術(shù)于一身的民間工藝建筑寶庫。除了藝術(shù)之外,在工藝制作上也是匠心獨具,據(jù)當?shù)刈迦私榻B,這些塑作是用一種叫絲筋的原料參入石灰,搗成一種很糯而粘性極強、硬度極高的材料精制而成,故近百年歷史仍比水泥還硬。

  2013年,國家對劉氏宗祠進行文物保護和修繕,來自德國的專家格桑,和同濟大學的古建專家以及省文保中心文物課題研究組的專家們?yōu)榱吮WC劉氏宗祠外墻灰皮和灰塑體材料的原真性,分別從四個建筑立面共采取了10份灰皮和堆塑材料樣品送同濟大學歷史建筑保護中心對其進行試驗,以找到正確的材料分配比,同時對牌樓墻面進行灰塑增強、空鼓灌漿、缺損修補、石灰水拼色等修繕,達到了保持原樣的效果。

  這是一件藝術(shù)瑰寶,但最值得稱奇,也是該宗祠在清水江下游最為著名的原因,是宗詞門券上方兩側(cè)西洋鐘外的長方柱上,以對稱形式凸雕著每排十一組,每組為兩個的外文字母。左側(cè)為HN、OA、CH、PR、ON、NC、TY、EL、VH、UA;右側(cè)為UA、PR、TN、BC、CV、HO、UT、NA、VC、EO、CH。門券兩側(cè)山墻的兩層長方柱上也各有一行不對稱,每組兩個的外文字母。左側(cè)為五組:TH、UN、AP、OU、TL;右側(cè)為七組:HU、NA、PR、OV、IC、BL、KE。這些字母,當?shù)厝朔Q拉丁字母或羅馬字母,至于是何語義,至今無人破譯。一些北京的拉丁文字專家,說拼不出一個單詞,字母留給人遐想的或許是用當?shù)卣Z言的一種拼音?這都只能留待來者進一步研究了。與磚柱上的字母對聯(lián)一樣讓人百思難得其解的是,兩個大鐘的時針與分針不相對應(yīng),未知何故。有民間傳聞,兩個時鐘不一致的說法是左邊時鐘為劉旺將軍出兵的時間,右邊時鐘為劉旺將軍勝利歸來的時間,也有傳聞?wù)f左邊為劉旺將軍出生的時間,右邊為劉旺將軍去世的時間,誰為正解,不得而知,就讓它成為一道謎吧。

  一座以中國傳統(tǒng)家族文化為宗的宗祠,為何會設(shè)計成一座西洋哥特風格式的建筑,為何又會出現(xiàn)這么多令人費解的外文字母,兩個大鐘的時針和分針又怎么會不相對應(yīng)?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謎,這個謎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?這里,我們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——王澤寰。

  王澤寰(1900-1957)是劉氏宗詞的設(shè)計者,三門塘村小寨人,據(jù)三門塘村民說,王澤寰是北伐名將王天培的侄子,精于書畫,名揚省內(nèi)外。曾隨王天培南征北伐,曾到過歐洲,見多識廣,文化底蘊豐厚、抗戰(zhàn)后返黔常駐貴陽,轉(zhuǎn)任貴州省衛(wèi)護營第五營營長,公余以畫像為戲,抗日期間,曾給省長吳鼎昌畫全家巨幅肖像,大受稱贊,蜚聲筑城。他的畫藝登峰造極,但多存于達官貴人之家,鮮見于民間,王澤寰以他豐富的生活經(jīng)歷及文化造詣,提出劉氏宗詞按中西合璧的思路來設(shè)計的方案,通過中西文化的結(jié)合來表達劉氏祖先源于中原,后代融于侗族的理念,這是王澤寰對民族融合最有創(chuàng)新的解釋。建造者由技藝超群的湖南靖州建筑師李應(yīng)芳率隊、施工,歷時兩年完成。

  家祠是一個宗族的門面,發(fā)達后的劉氏不但經(jīng)濟實力雄厚,對家的理解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設(shè)計者豐富的文化背景和閱歷,族眾較高的文化底蘊及對創(chuàng)新事物的接受能力,都使得劉氏宗祠在三門塘顯得別具一格,甚至是獨占鰲頭,這是一個宗族的自信,也是一個宗族的驕傲。所以說,三門塘人在富裕的同時,視野也跟著開闊起來,其獨特的多元文化融合現(xiàn)象,大概也就源于此吧。

  順著歷史的脈搏,我們在梳理中發(fā)現(xiàn),劉氏宗祠借用中西合璧來表現(xiàn)民族同化融合,體現(xiàn)中西文化的極大包容。它不僅體現(xiàn)了劉氏家族的遷徒史、創(chuàng)業(yè)史,而且是一部家族文化史及家族自然同化融合于侗族的再現(xiàn),也是國家內(nèi)部各民族之間政治,經(jīng)濟、文化交往的象征性產(chǎn)物,是體現(xiàn)從家庭到國家的思想轉(zhuǎn)化。這么說來,劉氏宗祠就顯出了極其重要的文化意義了。


中共黔東南州委宣傳部直管網(wǎng)站 主辦: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

投稿郵箱:qdnzxw@163.com 投稿熱線:0855-8251142

黔ICP備11000571號 貴公網(wǎng)安備:5226010255601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