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]烏蒙磅礴壯征程 萬橋飛架成“平原”
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力維
數(shù)九寒天,黔東南州黎平縣高屯街道高屯社區(qū)少寨,八舟河猶如一條碧色的絲帶,從寨前蜿蜒流過。潺潺的河水,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紅軍的故事。
1934年底,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少寨。在當?shù)兀t軍戰(zhàn)士深入群眾宣傳黨的綱領,恤民、愛民贏得了群眾擁護。戰(zhàn)士們看到進入少寨必經之路的橋破敗不堪,便與群眾一起搭建了一座新木橋。此后,當?shù)卮迕癜汛藰蚍Q作“紅軍橋”,世代守護著這一珍貴的紅色遺跡。
如今,紅軍橋已歷經90個春秋,兩岸發(fā)生了許多新的變化:山更翠了、水更清了,村民的日子也富裕了。在紅軍橋下游200米處,村里于2019年又建成了一座能跑汽車的公路橋,名為“新紅軍橋”。新、老紅軍橋在八舟河上遙相呼應。
逢山開路,遇水架橋,從一座“紅軍橋”到上萬座公路橋,90年后的今天,貴州已是一片嶄新天地。全省遍布3萬多座橋梁,全世界前100座高橋近一半在貴州,“萬橋飛架”造就“高速平原”,突破山水阻隔,演繹發(fā)展奇跡。
歷史上,關于貴州地理條件及交通落后狀況的描述不計其數(shù)。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,貴州曾被稱為“地無三尺平”,加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使“黔道難”毫不遜色“蜀道難”。
貴陽市開陽縣白沙鄉(xiāng)村民劉明倫,一輩子吃夠了“黔道難”的苦?!耙郧皬募易叩娇h城,要從早上‘黑天’走到晚上‘天黑’,就因為隔著一條清水河,要繞上幾十公里的路。”
日盼夜盼,劉明倫終于盼來了2015年12月31日——貴甕高速清水河大橋通車的那一天。這座連接貴陽市開陽縣和黔南州甕安縣的大橋,橫跨清水河,標志著貴州省“縣縣通高速”建設目標全部達成。
有橋就有路!貴州人對橋與路的渴求,難以言述。
貴州在1949年僅有公路3943公里,其中勉強能維持通車的只有1950公里。至1985年,貴州省公路通車里程近2.8萬公里。然而,“量”的改觀并沒有帶來“質”的飛躍,貴州仍然沒有一條一級公路。
1986年,貴陽至黃果樹汽車專用公路破土動工,這條歷經5年修成、全長137公里的路(其中25公里為一級公路)是我國西部地區(qū)最早開工建設的一條高等級公路。
直到貴黃公路建成通車10年后的2001年,全長50.9公里的凱麻高速建成通車,貴州才擁有了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。
崇山峻嶺、崎嶇山路消磨不掉貴州人對外界的渴望,也阻隔不了歷屆貴州省委、省政府建立快速通道、從時空上徹底改變區(qū)域位置的決心。
2008年,當貴州提出要用10年時間實現(xiàn)“縣縣通高速”的時候,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不足1000公里,全省通高速公路的縣(市、區(qū))只有28個。
2012年,國發(fā)〔2012〕2號文件出臺,猶如一陣春風,將貴州戰(zhàn)略定位為“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”,貴州高速公路網絡建設“提檔升級”。
2013年,貴州高速公路建設三年會戰(zhàn)全面展開,貴州以攻堅的姿態(tài)、決戰(zhàn)的信心向“縣縣通高速”發(fā)起總攻。
從2008年到2015年的8年間,我省每年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,創(chuàng)造了高原山區(qū)建設高速公路的“貴州速度”。
公路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,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貴州提出了“交通優(yōu)先發(fā)展”戰(zhàn)略,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實現(xiàn)由“補欠賬”到“促發(fā)展”、服務水平由“?;尽钡健吧蠙n次”的重大轉變。
我省相繼啟動了高速公路、水運和鐵路的集中建設會戰(zhàn),在打通鐵路、高速公路、民航等“大動脈”的同時,疏通普通公路等“毛細血管”,并推動“北入長江、南下珠江”水運大通道建設……
業(yè)內人士感慨:黨的十八大以來,是貴州交通發(fā)展史上投資規(guī)模最大、發(fā)展速度最快、發(fā)展成效最明顯的時期。
貴州用實踐作答,成為西部第一個、全國第九個實現(xiàn)“縣縣通高速”的省份,實現(xiàn)“村村通瀝青(水泥)路”“組組通硬化路”,9個市(州)實現(xiàn)通航機場全覆蓋,全面融入國家高鐵“八橫八縱”網,烏江水道實現(xiàn)全線復航。
如今,汽車開到村寨,高速攀上高原,班列從內陸腹地開往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……內聯(lián)外暢的新“黔道”已然織就,貴州互聯(lián)互通水平顯著提升,闊步邁入綜合交通高質量發(fā)展新階段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2024年末,全省公路總里程突破22萬公里,內河航道里程3954公里,其中高等級航道突破1000公里;貴陽機場202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231.3萬人次,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。
一張上天入地的多維立體綜合交通網正逐漸擴大,貴州可以東進湘滬杭,進入“長三角”;西出云南,直指東南亞;南下粵港澳“大灣區(qū)”,接續(xù)南海水路;北上成渝地區(qū)雙城經濟圈,深入歐亞大陸。
往昔處于時空邊緣的貴州,正邁向開放前沿,成為中國現(xiàn)代化建設進程中的生動注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