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風文韻潤黔東——銅仁持續(xù)加強文化建設和文明新風培育
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楊聰
老木屋、青瓦片、碎石子……這些尋常物件,在從事設計工作多年的唐吉眼里,卻成了不尋常的寶貝。
在梵凈山腳下的銅仁市江口縣太平鎮(zhèn)云舍村,他利用這些寶貝,結合土家族傳統(tǒng)文化和建筑風格,壘成了村里第一家民宿——云舍里。
春暖花開的時節(jié),云舍里總是一房難求。唐吉說:“土家族的文化基因讓磚石瓦礫都有了靈魂,也讓民宿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?!?/p>
云舍,這個背倚梵凈山、面朝太平河的古老村落,完整保存著土家族的建筑風貌與民俗傳統(tǒng)。小橋流水的景致與悠遠厚重的文化交融,使其有“中國土家第一村”的美譽。
如今的梵凈山下,上百家像“云舍里”這樣的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(xiàn),通過深度注入地域文化元素,不僅塑造了“梵凈山旅居”品牌的核心內涵,更成為助推銅仁建設世界級康養(yǎng)旅居目的地的文化支點。不僅突破了傳統(tǒng)住宿功能,還進化為集文化展示、生態(tài)體驗、鄉(xiāng)愁記憶于一體的復合型載體,打造出讓人沉浸式感受黔東風土人情的深度體驗空間,為現(xiàn)代旅居注入了鮮活的文化生命力。
巍峨梵凈,如玉錦江。地處武陵腹地的銅仁,自古就是連接中原與西南的重要通道。3000多年來,漢、苗、土家等各民族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演繹了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,譜寫了絢麗多彩的人文詩篇。
用好文化瑰寶,銅仁堅持保護第一、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,推動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。
該市創(chuàng)新“非遺+”模式,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(fā)展工程,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(tǒng)性保護水平。2020年頒布《銅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》,為傳統(tǒng)文化保駕護航。
以山水為根,用文化鑄魂。近年來銅仁市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全方位涵養(yǎng)生態(tài)、豐富業(yè)態(tài),全力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(fā)展。
清明假期,中南門歷史文化旅游區(qū),身著民族銀飾的非遺巡游隊伍穿梭于古城街巷間,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傳統(tǒng)文化的獨特韻味。
松桃“村晚”、印江“村戲”等“村字號”品牌也迅速出圈出彩,把黔東大地上的優(yōu)秀文化,轉化為引客引流的流量密碼。
在打響文化品牌的同時,該市還不斷做實文化惠民文章,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群眾的幸福感。
去年該市在中南門放映了230多場露天電影,常態(tài)化開展百姓大舞臺、周末非遺秀、梵凈山歌會(村歌會)、篝火晚會等文化活動460余場。
此外,《青綠繽紛》等原創(chuàng)歌曲頻頻獲獎,《春風化雨》《浴血困牛山》等影視作品備受好評,有力地增強了文化自信,提升了文化軟實力。
文化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,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。銅仁以“仁”為名,更以“厚德鑄銅·仁義致遠”為城市精神。多年來,該市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深挖“仁義之城”的精神內核,通過以文鑄魂煥發(fā)鄉(xiāng)風文明新氣象。
該市持續(xù)深化文明培育,創(chuàng)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“六進六促六樹立”宣傳教育活動等,引領全市人民堅定信心、迎難而上、勠力同心、團結奮斗。
深入開展“孝老愛親”四項行動,舉辦“我們的節(jié)日·重陽”新時代文明實踐集中市級示范活動,開展《銅仁古今孝道故事》編輯和“田秋杯”銅仁孝道文化主題征文評選活動等,大力弘揚新時代孝道文化。
推動鄉(xiāng)村學校少年宮提檔升級,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環(huán)境;持續(xù)推進“銅城仁者”榮譽體系建設,著力弘揚社會正能量。
與此同時,該市還不斷深化拓展文明實踐,推動全市1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、18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293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提檔升級,累計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400余場次,服務群眾20萬余人。
在移風易俗方面,制定《關于規(guī)范城鄉(xiāng)居民操辦酒席的指導意見》,著力整治濫辦酒席之風,推動落實殯葬領域移風易俗,推廣文明積分等有效做法,探索“合約食堂”等治理模式,讓鄉(xiāng)風文明蔚然成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