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非遺工坊”到“全球訂單”——貴州丹寨石橋村以非遺技藝帶動產業(yè)融合發(fā)展
今年,石橋村的村民“有點兒忙”。
都說過了元宵,年才算過完。但今年,王興武早早就來到村民家,動員大家收心趕訂單。
“沒辦法,時間緊任務重。如果不按時完成訂單,后面的訂單就排不上來?!蓖跖d武介紹,去年7月份,他們接到了來自浙江省義烏市5000萬張/年的花草紙訂單后,全村人都忙碌起來。目前來看,估計還得為這批訂單忙上半年。
石橋村是位于黔東南州丹寨縣南皋鄉(xiāng)的一個小村莊。王興武是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(yè)合作社的負責人,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皮紙制作技藝傳承人。
接到訂單后,為滿足產能、勞務用工需求,南皋鄉(xiāng)迅速組織全鄉(xiāng)10個村經濟合作社開展花草紙制作技能培訓,動員群眾積極參與花草紙制作。
對于這個曾經面臨失傳的造紙村落來說,這個單子讓村民重拾了對手藝的信心。
據(jù)介紹,石橋皮紙制作技藝屬唐代造紙工藝,是石橋苗族先民借鑒漢時楚地的造紙技術,利用當?shù)刎S富資源構樹樹皮(當?shù)胤Q為構皮麻)為原料制作的,通過水漚、漿灰、煮料、河漚、地灰蒸、漂洗、選料、袋洗、打槽、抄紙、壓紙、曬紙、揭紙、包裝等10多道工序而成。
“舍不得放棄,但堅持下去找不到生路。”到90年代,受現(xiàn)代機械紙沖擊,王興武和村民們迫于生計,不得不另謀出路。隨著手藝人減少,傳承千年的技藝瀕臨消失。
無巧不成書。1996年的冬天,王興武給一位法國游客講解造紙技藝時,突然一陣風吹來,一片枯萎的樹葉掉落在紙漿之上?!拔耶敃r不以為意,順手就撿起樹葉扔掉?!蓖跖d武回憶說,“法國游客看到之后卻大為驚喜?!?/p>
“把枯萎的樹葉放在紙漿上,會有什么效果?”王興武在兩人的對話中,碰撞出了靈感。
“像苗族蠟染一樣,再將植物顏色加入紙漿中,又會怎樣?”王興武將鮮花置入紙張中,染上植物顏色,制成彩色手工紙——花草紙由此誕生。
“想要改變現(xiàn)狀,必須推陳出新。”王興武說,創(chuàng)新傳承的靈感就此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此后,他帶著村民,創(chuàng)新研發(fā)十大系列、160余種紙張,將用途拓展至古籍修復、書畫創(chuàng)作、文創(chuàng)設計等領域,產品遠銷歐美、東南亞等40余國。
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和訂單量的增加,石橋村現(xiàn)有61戶村民從事造紙行業(yè)。
近年來,石橋村探索“非遺+產業(yè)+旅游”融合發(fā)展模式。通過成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(yè)合作社,整合村民技藝資源,形成“支部+合作社+非遺傳人+農戶”的產業(yè)鏈條。
為延伸產業(yè)鏈,石橋村將古法造紙與鄉(xiāng)村旅游深度結合。如今,游客可在石橋村體驗DIY花草紙制作,參觀穿洞作坊,感受“紙與自然共生”的生態(tài)智慧。村內還建成非遺展示館、紙藝主題民宿,并依托山水風光打造3A級旅游景區(qū)。
在村里,另一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紙制作技藝代表性級傳承人潘玉華,將傳統(tǒng)工藝和意想不到的機械設備結合,讓體驗的游客在短時間內體驗到抄紙、蓋紙、壓干等1500年古法造紙工藝,深受研學團隊喜愛。
為了讓單調的紙張變得更加有趣,潘玉華還設計了許多創(chuàng)意產品,古法造紙結合大漆技藝的裝飾畫和筆記本、用構樹纖維做成的燈具、生肖主題的手工體驗包等,讓這門古法技藝更加有趣。
“一張紙”帶活一方經濟,石橋村正以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為支點,撬動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大產業(yè)”。據(jù)了解,近兩年到石橋村參觀的游客近40余萬人次,綜合帶動旅游消費達上億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