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里“繡里淘”:當暑假遇上非遺,傳承有了新故事
“看,這是‘蝴蝶媽媽’,是我們苗族心中的神祖。”8月21日,在凱里市苗侗風情園的繡里淘集市,初二學生劉慧琳指著一幅精美苗繡,用帶著鄉(xiāng)音的普通話向游客認真介紹。
今年暑假,集市里多了不少像劉慧琳這樣的 “小老板”
,有的踮起腳尖整理繡片,有的安靜地坐在繡架前學習針法......
“讓孩子來這兒,就是希望他們知道手藝是我們的根?!眲⒒哿盏哪赣H說,“這門技藝從我母親傳到我,現在又傳到孩子手里。老祖宗的東西,不能丟?!?/p>
隔壁攤位前,11歲的吳雙焱陽已是大家眼中的“小能手”。每天清晨,她都跟著媽媽出攤?!耙郧坝X得刺繡是‘苦活兒’,暑假閑著也是閑著,不如來幫忙。”她一邊整理繡著銀飾紋樣的書簽,一邊說道。起初只是看攤、收錢,后來慢慢被媽媽手上翻飛的彩線吸引。
“第一次拿針,手抖得厲害,線都穿不進去,”她笑著回憶,“媽媽就握著我的手,一遍遍地教?!比缃?,她已能獨立繡出圖案,前幾天還賣出了自己做的掛件?!皰甑藉X那一刻,比考試拿了滿分還開心!”
“繡里淘”的熱鬧,是凱里市近年來以特色經濟助推鄉(xiāng)村振興的一個縮影。游客慕名而來,不僅為購買繡品,更是被深厚的文化吸引。而孩子們的加入,讓這里不再只是買賣場所,更成了活態(tài)的文化展示窗。
集市深處的非遺工坊里,79歲的潘奶奶望著學繡的孩子,眼里滿是欣慰?!耙郧翱偱履贻p人嫌麻煩,不肯學老手藝。現在他們邊玩邊學,還會發(fā)朋友圈、用新技術傳播老傳統(tǒng),苗繡有希望。”
孩子們不僅接過針線,也為傳統(tǒng)注入新意。他們將苗繡繡在帆布包、筆記本上,攤位掛出二維碼,笑著跟游客說 “可以快遞到家”……古老技藝正與當代生活悄然接軌。
暑假即將結束,孩子們將返回校園。但這個夏天在“繡里淘”的經歷,早已成為他們成長中珍貴的一課——學會的不僅是技藝,更是對家鄉(xiāng)文化的認同與自豪。當劉慧琳大聲介紹“這是我們苗族的繡法,全世界獨一無二”時,那份從心底生長出來的文化自信,正是非遺傳承中最寶貴的種子。
在凱里“繡里淘”,一個個“小老板”的身影,正用稚嫩雙手繡出非遺未來的圖景,也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新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