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洞塘龍”是侗語,意為龍王居住的深潭。“洞塘龍”坐落在 天柱縣石洞鎮(zhèn)冷水侗寨境內(nèi),逆河而上一公里左右就是知名景點(diǎn)“六十丈洞”,與另一景點(diǎn)“蓮花山”遙遙相望。
“洞塘龍”是一個圓形水潭,水潭周圍樹木密布,各種奇花異草爭相競艷。水潭入水口、左右兩側(cè)是陡峭的懸崖,從“六十丈洞”流下的河水直瀉潭里,濺起陣陣水花,漂起層層水霧,猶如縹渺的仙境。水潭只有半個籃球場大小,但深不可測,寨上老人說,“洞塘龍”直通南海,冷水侗寨曾經(jīng)有人在坡上砍木材,一棵木材滾落直插潭底,砍材人抽完一袋旱煙的工夫,木材才涌出水面。傳說“塘洞龍”是南海龍王敖欽的休閑住所,敖欽一年中多數(shù)時間居住于此。
說起“洞塘龍”,至今還流傳有一個神秘的傳說。
相傳很久前的一天,正在“洞塘龍”休養(yǎng)的南海龍王敖欽突感渾身奇癢難忍,疼痛難熬,便千里傳書差來南海龍庭御醫(yī)診療。時至三日仍不見好轉(zhuǎn),御醫(yī)和侍者便商議尋訪人間高人給龍王治病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冷水侗寨的龍先生,先生不僅風(fēng)水玄學(xué)在行,醫(yī)術(shù)也是遠(yuǎn)近聞名。
那夜,蝦兵蟹將們裝扮成人類選良辰吉時出發(fā),按龍庭最高規(guī)格三十人抬著大轎,轎兩邊各五十人依次舉幡旗、提燈籠一字排開,轎前十員大將開道,轎后又二十名嘍啰兵護(hù)衛(wèi),帶著龍庭珍寶趁著夜深人靜浩浩蕩蕩往冷水侗寨龍先生家趕。迎醫(yī)隊伍所過村寨步履飄逸、悄無聲息,幾十面幡旗飄散來習(xí)習(xí)涼風(fēng)、幾十個燈籠幽幽泛著黃光,隆重中彌漫著陰森之氣,連看家犬都躲得遠(yuǎn)遠(yuǎn)的不敢叫一聲。那陣勢著實把起夜的寨民嚇得不輕。
到了冷水侗寨,隊伍稍作安頓,便由領(lǐng)隊人叩門叫醒龍先生,見到先生那一刻,迎醫(yī)隊伍便是三拜九叩,奉禮相贈。先生見此陣勢已是驚異不已,恰又一嘍啰兵撩袖搔癢,露出身上的鱗片,先生便知來者并非同類,更是驚恐萬分。領(lǐng)隊人見狀,便實言相告,表明無加害之意,懇請先生出馬救主。先生藝高人膽大,一生救死扶傷,聽明來意后,拒收禮物,便上轎隨隊返回了“洞塘龍”。
龍床上,龍王已是奄奄一息。龍先生把脈、看舌苔、觀面色一陣忙乎后,便診斷出龍王病因所在。侍者們在先生的授意下,將龍王解衣翻身,只見勾股處紅腫一大片,已有膿血流出。先生便叫龍王現(xiàn)出原形,才好對癥下藥。龍王怕驚嚇先生,執(zhí)意不變。先生與龍王說明已知他們是水族后,龍王才變成龍身。先生翻開龍王勾股處的龍鱗,只見一條如筷子長、拇指粗的大蟲正在龍王的勾股處吸吮龍血、吐噴毒液。先生掐指一算,便知此蟲是在“蓮花山”上修煉百年已得道成精的蜈蚣蟲,奇毒無比,若是常人,便挨不了幾個時辰即可要命。蜈蚣精對“洞塘龍”窺睨已久,此番作怪是想謀害龍王,霸占這個風(fēng)水寶地。龍先生諳曉此道,也知降服此蟲必須要用家里那只金冠紫云公雞。
聽明先生的診治方法,龍王便又差一名蟹將快馬加鞭趕往龍先生的家,按先生教授的方法解開咒語,抱來金冠紫云公雞。說起龍先生家里這只金冠紫云公雞,那可不是非凡雞,此雞頭戴金冠、形如彩風(fēng)、韻似紅鐘、身穿五彩,乃昆侖山靈雞之嫡傳純種紫云雞,兇神惡煞均能點(diǎn)化。至于此雞如何到龍先生的手中,有說是先生的師傅所贈,有說是此雞是神靈托夢所贈,囑咐先生救助侗民,此乃玄學(xué),不可窺聽。道是知道這只雞吃的不是五谷雜糧,先生每天喂的是珍貴中草藥材,雞腹中也就全是內(nèi)丹,拉出的雞屎也都是靈丹妙藥。
龍先生早已到“洞塘龍”庭前迎接,只見先生先撫雞頭、再撫雞身,口念咒語,將雞拋向空中。金冠紫云公雞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,雷鳴三聲,俯沖而至,直奔“洞塘龍”內(nèi)庭撲向龍王,一啄便將蜈蚣精吞進(jìn)肚里,在龍王傷口處拉下靈丹妙藥后,繞梁三圈又徑直飛回龍先生的家去了。
說也奇怪,龍王的勾股處頓時傷口愈合轉(zhuǎn)好如初。為感謝龍先生的救命之恩,龍王令侍者端來奇珍異寶相贈,但都被先生婉言相拒了。臨走,龍先生只向龍王祈求人間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龍王只好將求雨之法教授先生并贈《求雨譜》一冊。囑咐求大雨需開壇布道,求小雨只需在“洞塘龍”河的上游,名為“洞亞應(yīng)”(登熬侗寨屬地名)的順著河流拋擲雞屎,龍王便會興風(fēng)作雨、降下甘露。
此后,一遇冷水等侗寨干旱,龍先生便帶領(lǐng)寨民施展求雨之法,總是百試靈驗。據(jù)說龍先生仙逝前將求雨的法術(shù)傳授給了徒弟王先生(冷水侗寨附近孟碑侗寨人)。相傳四十年代末冷水侗寨久旱成災(zāi),王先生曾在冷水侗寨開壇布道求雨。當(dāng)天,侗民們穿著盛裝,二十個青壯小伙舞起用竹子、竹篾編織成的兩條大龍,求雨隊伍從冷水侗寨的“云霧山”出發(fā),一路鳴放鞭炮,敲鑼打鼓,吹響嗩吶,來到“六十丈洞”上面的“高路悶?zāi)苎颉?冷水侗寨附近地名)后,安扎好兩條大龍,在大龍前支上供桌,桌上佇起觀音菩薩、水神爺、關(guān)老爺?shù)呐莆?,牌位前擺上豬頭、雞、魚、肉、點(diǎn)心、水果、白酒等供品。燃紙焚香,鳴放鞭炮,吹響法螺,眾人行跪拜禮后由王先生念誦求雨經(jīng)文、施展法術(shù)禱告求雨。先生念畢經(jīng)文、施畢法術(shù),凈手后焚化符咒,眾人再行跪拜禮,燃紙焚香、然后焚燒兩條大龍,鳴放鞭炮后求雨儀式正式結(jié)束。據(jù)說,求雨隊伍返回到“高南”(冷水侗寨附近地名,距求雨點(diǎn)約一公里)就開始下雨了。所以,去求雨的人都得戴上斗篷、蓑衣。
對此,冷水侗寨的老人們還說得有板有眼,并有侗歌傳唱至今:
孟碑先生布道場,
法術(shù)高超把名揚(yáng)。
大旱六月來求雨,
甘露落下像海洋。
可惜王先生還未將法術(shù)全部傳授給徒弟楊先生(錦屏縣平秋鎮(zhèn)岑良侗寨人)就去世了,至此,流傳在冷水侗寨一帶的求雨法術(shù)部分失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