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巖門村侗戲小學員在家祠表演

侗戲非遺傳承人在給侗戲學員作表演前準備

巖門村侗戲小學員展示臉譜

巖門村侗戲小學員在田間地頭演出

巖門村侗戲小學員在去排練的路上
“念白抑揚含頓挫,唱腔委婉透激昂……”
在天柱縣渡馬鎮(zhèn)巖門村的家祠里、草坪上,一群少年舉步如和風拂柳,啟齒似燕語呢喃,正在排練著侗戲劇目。瀕臨失傳的侗家戲韻在古老的巖門侗寨再次傳唱。
侗戲傳承 從娃娃抓起
“唱得好,演得像,有范兒?!睍r值季春,侗戲《穆柯寨招親》在巖門村中的草坪上,由一伙少年排練演繹,得到圍觀村民的一致好評。
《穆柯寨招親》是巖門村一群平均年齡才十一歲的孩子刻苦排練出來的劇目。孩子們化妝、著裝,歷時兩個小時演出結束,小演員們眼神專注,動作干脆利落,讓觀眾沉浸到了精彩的劇情當中。
孩子們能夠完整地演出這一劇目,得益于今年已經73歲的退休教師、侗戲非遺傳承人楊秀舉的精心執(zhí)教。
天柱侗戲始于明末清初,它從京劇演化而來,以地方侗話唱念歷史故事,經過幾百年沉淀,演變成了現在富有侗族生活氣息的侗戲,劇本有《大破天門陣》《穆柯寨招親》等百余個。上世紀九十年代,在渡馬一帶甚為流行。300多年前,巖門村的祖輩從湖南黔陽將京劇帶回之后,每逢節(jié)慶,村民都要請戲班子在家祠或壩子演出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,楊秀舉怎么也想不到,流傳了300年的侗戲突然就“失寵”了。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、經商,巖門田間地頭的戲腔變得越來越少。
“太可惜了,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,這戲不能斷在我手上啊!”
2011年,楊秀舉開始在巖門村小學傳授侗戲,他把地方課安排成侗戲課。從此,巖門村里“咿咿呀呀”的唱戲聲從田間地頭轉到了巖門村小學的操場上。
2012年,渡馬鎮(zhèn)中學的校長聽說楊秀舉的侗戲班進縣城參加春節(jié)聯歡演出大獲成功后,便到楊秀舉家“三顧茅廬”,楊秀舉思忖再三,不顧自己身體有恙,每天騎四十分鐘的自行車,到渡馬鎮(zhèn)中學開了一個侗戲中學班。
后來,渡馬鎮(zhèn)中學布局調整并進了縣城,巖門村小學合并到了渡馬鎮(zhèn)中心小學,他又到渡馬鎮(zhèn)中心小學開了個侗戲班。
“現在熱鬧啊!”楊秀舉說,“現在我的侗戲小學班有80多人,加上村里的侗戲老年班和婦女班差不多有百來號人了!”
楊秀舉利用節(jié)假日,指導孩子練功、排戲。在戲曲表演、唱腔、動作等方面對孩子進行提升訓練。孩子們在楊秀舉的指導下,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同一個動作,反反復復對著鏡子練習眼神,力求到位、神似。
孩子們排戲雖然很累很苦,但對侗戲仍充滿熱愛。在練習侗戲的過程中,侗戲零基礎的孩子們一個個開始變得有板有眼起來,那唱腔、動作,都開始有了神韻,給老師帶來了許多感動與驚喜。
侗戲的種子播撒到了孩子們的心里,等待春華秋實的到來。
侗戲走出山村 享譽湘黔桂三省(區(qū))
渡馬鎮(zhèn)巖門少年侗戲班,以老帶少,名氣越來越大,走出了侗寨,越來越受外人認知和喜愛,縣里開展的各種大型活動都會邀請少年侗戲班參加,展現侗戲的魅力。
2011年春節(jié),楊秀舉應邀帶隊參加天柱縣春節(jié)系列文化活動,少年侗戲班在這次活動上表演的《楊家將》,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,深切感受到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;2012年至2019年,楊秀舉每年應邀帶隊參加渡馬鎮(zhèn)“七月二十坪”民族節(jié),連續(xù)八年演出,少年侗戲班擂鼓敲鑼鈸響,提槍吶喊出將,武生花臉登場,旦角躍馬鏗鏘,每年讓三萬多游客流連忘返;2021年6月,楊秀舉帶領少年侗戲班參加黔東南州第十二屆旅游產業(yè)發(fā)展大會,表演《梁紅玉》《大破天門陣》等劇目。精彩的演技,雄渾的唱腔,把忠厚傳家、精忠報國的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,讓成千上萬的觀眾看得入迷。2019年6月,天柱侗戲被列入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在天柱縣一年一度的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”,貴州省天柱縣、錦屏縣,湖南省靖州縣等侗、苗四十八寨幾十支非遺隊伍齊聚。楊秀舉帶著少年侗戲班用漢語夾雜侗話的唱腔對白,將侗戲《穆桂英掛帥》表演得惟妙惟肖,把侗戲這一古老的文化瑰寶,全方位地呈現給觀眾,讓觀眾享受到一出集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于一體的視覺盛宴?,F場的觀眾、專家、戲師一致評價:“侗戲把曲詞、音樂、美術、表演的美熔鑄為一,是一場視覺、聽覺的享受?!?/p>
巖門少年侗戲班的學員演技精湛,每年都有一些學生作為特長生被上一級學校特招錄取。楊秀舉和他的少年侗戲班屢屢參加縣里的各種大型活動演出,聲名遠播,享譽湘黔桂三省(區(qū)),吸引了不少戲曲愛好者不遠萬里前往巖門學戲、看戲,巖門侗戲成了天柱縣發(fā)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張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