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漿鴨是天柱縣的一道傳統(tǒng)特色美食,主料是騾鴨(本地人又叫其土鴨)。在炒菜這方面,筆者算是十足的外行,血漿鴨對筆者來說更是有難度的“大菜”。筆者還記得年少時,家人和鄰居炒制血漿鴨時的情景,他們先將鴨肉切成塊狀,并將其油炸至金黃色,然后放入大蒜、姜、辣椒、食鹽等翻炒,在快起鍋時倒入鴨血,再不斷翻炒使鴨血均勻裹在鮮嫩的鴨肉上,翻炒、收汁、起鍋,一氣呵成。
天柱血漿鴨只要擺上桌面,就會立即吸引眾食客的眼球,那濃濃的血漿包裹著每一塊鴨肉,鮮紅的辣椒混合著鴨肉的鮮香,刺激了人們的食欲,每一口都讓人欲罷不能、回味無窮……
據(jù)筆者調查,天柱的血漿鴨以前是用麻鴨制作的,直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,為了提升血漿鴨的口感,天柱人才用洋鴨和麻鴨雜交出的騾鴨制作血漿鴨。
天柱縣的血漿鴨起源于明代萬歷十九年(公元1591年),相傳這一年,江蘇贛榆縣沙河鎮(zhèn)才子朱梓考上湖廣天柱千戶所吏目,他抵達天柱的時候,天柱千戶所衙役為了迎接他,特意從當?shù)匾晦r戶手中買了兩只麻鴨并宰好,鴨肉在鍋里翻炒的時候,有兩個男孩嬉戲打鬧進來,其中一個不小心撞到廚子,碰翻了鍋邊的鴨血,流入鍋里。當時天柱千戶所很窮,兩只鴨子是大家湊錢買的,要再買鴨子或重新制作既沒錢又沒時間,只好將錯就錯,將鴨子就著鴨血炒,不一會兒,鴨肉和鴨血就融合成了一體,并且染成了漿紅色。就在大家都以為搞砸了的時候,端上桌的鴨子卻讓整個飯廳里香味撲鼻,于是眾人圍著桌子依序而坐,拿起碗筷就餐。朱梓入座后嘗了一塊鴨肉,頓時覺得肉酥味香,脆滑鮮辣可口,又連吃兩塊,拍案叫絕,他問廚師:“這鴨是用什么炒的,這么好吃,這是什么菜?”廚師對曰:“這菜主料是鴨肉和鴨血,還未曾取名?!敝扈髡f:“那就叫血漿鴨吧!”從此,這道菜就根據(jù)朱梓的提議取名為“天柱血漿鴨”。明萬歷二十五年(公元1597年),天柱建縣,朱梓擢升為知縣,于是他將血漿鴨這道菜定為縣衙款待賓客的一大佳肴。天柱的血漿鴨迄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。
現(xiàn)今天柱的血漿鴨主要是用騾鴨制作的,騾鴨屬于貴州省優(yōu)質地方畜禽特產,肌肉豐滿,蛋白質高,膽固醇低,氨基酸含量豐富,肉質細嫩,食時無油膩之感。據(jù)《天柱縣志》記載,清光緒二十九年(公元1903年)天柱已有洋鴨(即番鴨),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,天柱渡馬農民金香蓮利用公洋鴨與麻鴨進行雜交獲得成功,由于當時全國用洋鴨與麻鴨雜交成騾鴨是天柱縣首創(chuàng),因此,天柱人自豪地把這新型的雜交鴨稱之為土鴨,并且很快在全縣推廣開來。接著,天柱的血漿鴨也由過去的使用麻鴨制作發(fā)展到用騾鴨來制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