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現(xiàn)非遺之美 | 侗寨藍靛染

藍靛染技藝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的手工染技藝之一。它以天然植物為原料,采用特殊的染色技藝而成。因其鮮艷美麗、耐洗不褪色、富有民族風情等特點,深受人們喜愛,是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(tǒng)技藝。
從江縣是以苗、侗、壯、瑤、水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(qū),這里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,并在長期的生產(chǎn)實踐中積累了自己的制靛工藝。古老的藍靛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。每年春季,婦女們開始栽種藍草,至八九月間則可進行收割。將藍草葉莖于收割當天放進木桶中用水浸泡五六天,待靛汁完全浸出后,再將靛渣取出,并把適量的已沉淀的石灰水倒入木桶里。同時用水瓢攪拌,直至泡沫攪散為止。停止攪拌后,藍靛逐漸沉淀于桶底。第二天,用水瓢將桶中的水舀出,即可得到藍靛。



全面的靛染把白布放到染缸中浸染3~4次后,布呈深藍色,這時再用牛膏水泡一次,晾干后再放入藍靛中染3~4次。由于侗族喜愛墨青色和絳紅色,還需要用其他植物進行染色,染紅、黑的植物也是采自山上一種藤蔓植物,用其塊莖洗凈切碎放于桶中泡水,取其紅色汁水,把染成藍色的布放于其中,通常要反復7~8次,布呈墨黑色,如果想穿墨青的衣服,布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,如果要穿多數(shù)人都喜歡的絳紅色,就要把呈墨黑色的布晾干后再放到藍靛中染3~4次即呈現(xiàn)絳紅色。經(jīng)過這樣10~20次的浸染,布匹就可以制衣了。這種布多用于縫制中老年人的衣物。




拿出晾干后再次放入藍靛染缸中浸染再晾干,如此反復四五次后再用蛋清刷上并晾干,然后把布放入專用蒸籠蒸兩個小時拿出曬干。布經(jīng)過蒸后,蛋清能更好地浸入纖維中而不易脫落。此后還需經(jīng)過一次捶打,放進染缸染3~4次。這樣,亮布的靛染工藝就算完成了,此時的亮布根據(jù)印染原料的區(qū)別呈絳紅色或墨青色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