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用時間的“邊角余料”
當今社會,人們的生活節(jié)奏不斷加快,時間對任何人都很寶貴,如何利用時間的“邊角余料”時間盡可能多讀書、讀好書,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、文化修養(yǎng),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。
說起“邊角余料”的作用,那真是不可小看,婦女把許多小布頭巧妙連綴成窗簾、褥墊、圍裙、小孩衣服;木匠利用木材的碎片小塊,做出精致的小家具、小器皿;農(nóng)民利用田邊地頭、房前屋后的空隙地種瓜種菜……這一切,不都是“邊角余料”的作用么?時間的“邊角余料”,只要悉心利用、精心組合,照樣可以派上大用場。宋代文豪歐陽修自幼好學,能文善詩。做官以后,仍能著書立說。人家問他公務如此繁忙何能寫作?他說:“我的文章是在‘三上’寫出來的?!薄叭稀奔凑砩?、馬上、廁上。在戰(zhàn)事頻繁的年代,毛澤東寫下了不少光輝詩詞,至今讀來仍膾炙人口,何來功夫?他說,那多半是在打仗行軍的馬背上吟哼而成的。鄧拓那一篇篇妙趣橫生的雜文,大都是夜深人靜的燈下寫成的……
時間的“邊角余料”人人手里都有,問題在于你是否愿意并善于利用。時間這個東西,就是如此奇妙:它對于每個人來說是一個常數(shù),一天24小時,一分不多一秒不少;但是,它對于善于利用它的人來說,又是一個變數(shù)。時間猶如一位公正的匠人,對于珍惜它的人,它會在你生命的碑石上鏤下輝煌的業(yè)績;而對那些胸無大志的懦夫懶漢,卻像一個可憎的惡魔,難以打發(fā)。恰如魯迅先生所言:“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,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?!?/p>
如今,不少人一邊覺得要學習要干事業(yè),但一邊又覺得沒時間難成器,時間與工作學習的矛盾似乎無法解決,因而就泄下氣來聽之任之,其后果是平平庸庸地書寫了人生歷史??磥?,不是真的沒時間而在于你是否真想干出一點名堂,說到底還是一個有沒有理想和志氣的問題。如果有了遠大理想和志氣,就可以從無時間處找時間。前蘇聯(lián)著名科學家柳比歇夫說:“人最寶貴的是生命,但仔細分析一下,可以說,最寶貴的是時間。因為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,是一小時一小時、一分鐘一分鐘積累起來的?!彼跁r間上分秒必爭,爭而必用。從1916年他26歲開始,就把每分鐘、每小時詳細記載下來,為了不讓時間白白流失,他像精打細算的商人核算資金一樣,認真核算自己的時間,做到每天一小結,每月一大結,年終一總結。56年如一日,天天如是,一直堅持到1972年他離開人世那一天。在他手里,時間無論是“大塊”的,還是“邊角余料”的,全部派上了有效的用場。他一生發(fā)表了70多部學術專著,寫下了12000多頁的論文專著打字稿,內容涉及科學史、哲學、進化論、昆蟲學、農(nóng)業(yè)遺傳學、植物保護等多種科學領域。柳比歇夫的成功,為我們利用時間特別是利用時間的“邊角余料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。
當然,時間的“邊角廢料”是有別于大塊時間的。大塊時間可以啃大部頭,對一些高深的理論和知識進行持續(xù)、深入、系統(tǒng)地學習,而“邊角廢料”比較零散,但只要一點一滴地把時間匯集起來,三五分鐘不嫌少,幾十分鐘不嫌多,就會成為人生中相當可觀的一部分。比如,一次看一篇短文,一次讀一個章節(jié),一次寫一個段落,等等。通過一點一點地逐步消化吸收,進而在日積月累中厚積薄發(fā),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