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亮路過丁字口
“小時不識月,呼作白玉盤”。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娃兒像拔出沙土的落花生,一家多則七八個,少也有四五個。我九歲那年,還處在點煤油燈的年代,月光更加高貴明亮。我在家門口過的那個中秋,月光如白銀灑滿了整個世界,“白玉盤”像聚光燈一樣路過丁字口,金鳳玉露都透出躣眼的光芒。
丁字口是我家門口的一條街。這條街原是凱里市的文化商業(yè)中心。它像“工”字中間的一豎,扛鼎整個老街的東西南北。街長百余米,寬三米余。街上一至兩層的木房參差緊湊,櫛鱗比次。中秋之夜,當(dāng)月亮高掛時,丁字口就是全街人吃月餅慶中秋的大舞臺。
大人們將桌椅板凳搬到街中央,月亮高懸,滿街銀河鋪成。人們將石榴、地蘿卜(地瓜)、梨子、橘子和自家做的泡粑、黃糕粑等都端了過來,擺在桌子上。
接下來是娃娃們的重頭大戲。文人說賞月,娃娃們的“賞”即“追月”,“追”則是付之行動為“偷月”。娃娃們白天都偵察踏點好了。陳家的瓜地,何家菜園的毛豆,李家沙地里的花生,趁著月色皎潔,娃娃三五成群,分頭去周圍的地頭、園子里公開地“偷”。
八月十五的“偷”是眾所周知的娛樂性游戲。有的園主不僅不罵,還怕娃娃掉進(jìn)糞坑里,特意掌燈關(guān)照。偷的也僅限瓜瓜豆豆。地里的毛豆莢最招人喜歡。娃娃們連根拔起,興高采烈抱到丁字口。大人們趕快把根剪掉,用草扎成一把一把。在街中間望著月亮公公,搬來柴火灶和大鐵鍋煮毛豆、煮落花生,丟點鹽巴和花椒進(jìn)去,滿街溢滿了清香味和歡笑。天上明月與人間煙火,天涯共此時,一派空明互回蕩。
最好玩的是娃娃們躲貓貓。記得那些年代,街鄰親如一家。家家白天不關(guān)門,每家巷子很深,后院都可連通。有幾家的廚房、豬圈、小院都不設(shè)防。任憑娃娃們從大門進(jìn)去,一幫在黑暗里躲躲藏藏,一幫在明亮處窺探,雙手在最黑處抓捉舞爪。一陣陣雞聲鴨鳴,一陣陣歡聲笑語,一陣陣輸贏爭吵。一會從張家門口跳出來,一會兒又不知隱身到哪里,一會又在街上跑上跑下……月亮,盡其所有,為童年的天性增光添彩,純粹而明亮。
大人們一聲召喚:快來洗手吃東西嘍……娃娃們?nèi)珡暮诎抵信艹鰜?,大汗淋漓,氣喘吁吁。像小餓狼一樣撲到桌上,連抓帶搶,美滋滋地喂進(jìn)嘴巴里,童趣盎然。童年,哪里來的賞月心思,都是在月光下吃喝玩,聊有趣味的事,這是天性使然。
歲月隨風(fēng)飄散,但九歲那年,在丁字口街上的中秋月色,人事物境,就像昨天一樣定格在我腦海里。多少年過去,月亮還是那個月亮,中秋的物品也越來越豐富高檔,但再也品嘗不出童年的中秋里,家門口的煙火味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