掃塵除垢迎新年
小年的煙火還未散盡,“二十四,掃房子”的號角便已吹響,一場辭舊迎新的大掃除在歲末的時光里熱熱鬧鬧地拉開了帷幕。
追溯往昔,掃帚的身影早在甲骨文和商周青銅器的銘文中就已出現(xiàn),幾千年前,人們就懂得用它拂去房內(nèi)的塵埃?!抖Y記》《呂氏春秋》等典籍的記載,更是見證了古人對清潔環(huán)境與健康生活關(guān)系的深刻認知。從最初對污穢、塵沫傳播疾病的防范,到堯舜時代春節(jié)掃塵風(fēng)俗的興起,再到后來演變成年終的衛(wèi)生大掃除,這“掃塵”二字,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質(zhì)樸的生活智慧。
因“塵”與“陳”諧音,新春掃塵便有了“除陳布新”的美好寓意,仿佛在這一掃之間,所有的“窮運”“晦氣”都被掃地出門,只留下滿室的潔凈與明亮,迎接新歲的祥瑞與安康。這不僅僅是一場衛(wèi)生的清掃,更是心靈的一次洗禮,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殷切期盼與誠摯祈愿。
我國南北雖在叫法上有“掃房”與“撣塵”之別,但對這一習(xí)俗的傳承與堅守卻是相同的。宋朝吳自牧筆下的“十二月盡……俱灑掃門閭,去塵穢,凈庭戶”,清朝詩人詩中的“茅舍春回事事歡,屋塵收拾號除殘”,都生動地描繪了這一傳統(tǒng)習(xí)俗在歲月長河中的延續(xù)與傳承,成為中華民族年俗文化中一道獨特而溫暖的風(fēng)景。
在我的家鄉(xiāng),臘月二十四日被鄭重地定為“掃房日”。這一天,主婦們便是家中的主角,她們用頭巾裹住頭,細心地將床鋪家具遮蓋起來,然后拿起掃帚,一寸一寸地掃去墻壁上的積塵。那揚起的灰塵,仿佛是舊時光的碎屑,在陽光的映照下翩翩起舞,訴說著往昔的故事。掃屋之后,便是擦洗桌椅的锃亮?xí)r光,每一塊抹布的擦拭,都是對生活的深情撫摸;沖洗地面的水流,帶走了污垢,也沖走了一年的疲憊與辛勞。房前屋后的清掃,讓整個家園煥然一新;器具的清洗、被褥窗簾的拆洗,更是讓家的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清新與溫馨的氣息。
孩子們在一旁嬉笑玩耍,偶爾也會幫忙遞上一塊抹布,或是撿起地上的紙屑,小小的身影在忙碌中穿梭,感受著傳統(tǒng)習(xí)俗的魅力與家的溫暖。大人們則一邊忙碌,一邊講述著那些關(guān)于年的傳說與故事,歡聲笑語在屋內(nèi)屋外回蕩,讓這掃塵的日子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息和親情的味道。
當(dāng)夕陽西下,余暉灑在窗明幾凈的房屋上,那干凈整潔的家,仿佛是一顆被擦拭一新的明珠,散發(fā)著迷人的光彩。這光彩,是勤勞的結(jié)晶,是傳統(tǒng)的延續(xù),更是對新年最美好的期許。在這掃塵迎新的小年忙碌中,人們掃去了舊歲的塵埃,迎來了新春的希望,讓生活在歲月的更迭中,始終保持著那份純凈與明亮,向著新的一年,穩(wěn)步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