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溪人家祖母酸
在喧囂的凱里市大十字往北方向,有一條古舊的小巷,小巷內(nèi)有一座紅圓木小青瓦翹角結(jié)構(gòu)的門樓,門樓牌匾上“舟溪人家”四字蒼勁有力,飄逸流暢,墨香四溢。店主潘治斌為凱里舟溪人,喜好詩書畫,當過律師,做過記者,從事過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和房屋建筑行業(yè),獲得酸湯美食大賽金獎。
步入其間,恍若隔世,時光倒流。壁上掛著書畫,皆為其好友所贈,山水人物,栩栩如生。墨色濃淡間,盡顯天地大美,人情細膩。觀之,則如臨其境,心神俱醉,仿佛與古人共游山水,同賞風月。
說笑間,他緩身而起,宛若自歷史長河漫步而來的文人雅士,懷揣對塵世的熱愛,對佳肴的崇敬,步入廚房——那方他心中最為神圣之地。
廚房雖小,卻藏乾坤。煙火繚繞間,人情味濃。餐具各異,或古樸厚重,承載先人智慧;或精致細膩,展現(xiàn)匠人匠心。經(jīng)年累月,摩挲之下,鋒芒漸褪,溫潤如玉,散發(fā)柔和之光。
而那酸湯壇子,尤為引人注目,靜立一隅,宛若圣物。香氣四溢,誘人欲醉,為潘治斌心血所凝,歲月所賜。他緩步近壇,神情肅穆,輕啟壇蓋,瞬間,濃郁香氣彌漫廚房,那是時光之味,自然之饋,亦是他不懈追求的結(jié)果。凝視酸湯,似與之心語,感受其深厚底蘊與豐富情感。
隨即,潘治斌施展廚藝,切配食材,手法嫻熟。新鮮蔬菜、嫩滑肉類,逐一投入沸騰酸湯之中。翻炒調(diào)味,皆成儀式,傾注他對美食的熱愛,對傳統(tǒng)的尊重。食材經(jīng)他手,化腐朽為神奇,生動誘人,仿佛重獲新生,煥發(fā)靈魂之光。
廚房香氣愈濃,吸引客人駐足,窺探佳肴之秘。甫一出鍋,歡聲雷動,食客圍坐,共品舟溪人家美味,面露滿足與幸福。于他而言,食材非僅果腹之物,實為自然恩賜,酸湯魚靈魂。只見他細磨稻米為粉,清泉煮之,再傾入祖母流傳的老酸湯,緩緩攪動,靜候其發(fā)酵。潘治斌憑年歲累積的經(jīng)驗與直覺,精準拿捏每一細微之處,使酸湯于最佳時候,自然醇熟,盡顯天地造化之工。
須臾,陶罐內(nèi)液漸渾且醇,酸香彌漫,如魔音繞梁,喚醒沉眠的味蕾,引人沉醉。潘治斌憶祖母制酸之日,村中男女老少皆放手中事,攜空壇而至,聚于宅前,翹首以盼首道酸誕生。此為祖母酸湯出爐之時,亦為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光。
酸湯既成,村落歡騰,祥和滿溢。眾人圍坐宅前,品嘗酸湯的鮮美,談笑風生,共敘家常。祖母坐中,笑靨如花,視此景,心滿意足。皆因酸湯非僅口腹之欲,是情感傳遞,文化延續(xù),牽系過往與未來,續(xù)家族血脈,讓村中人皆感家的溫馨與歸屬。
然則,福壽難期,潘治斌的祖母在106歲時,不慎閃腰,自此臥床難起。此訊如晴天霹靂,撼動村落,眾人紛至沓來,探望這位慈藹長者。其祖母自知天命難違,預(yù)立后事,尤重祖?zhèn)魉釡胤健?/p>
臨終之際,祖母召潘治斌及七位堂兄弟至榻前,聲細若游絲,卻字字千鈞,傳授酸湯秘方。她凝視潘治斌,目中含千言萬語:“我孫阿斌,你是我心之所系,此秘方托付于你,當珍視之、傳承之,使世人共賞酸湯之美味與傳承?!迸酥伪鬁I眼婆娑,頷首應(yīng)承,心中誓言如山。
祖母仙逝后,潘治斌不負所托,承其秘方與技藝,更推陳出新,精心改良白酸湯的配方與工藝,使其既合今人之口,又不失古韻之醇。其酸湯,色澤清亮,酸香撲鼻,入口回味無窮,令人贊不絕口。
歲月悠悠,舟溪人家“祖母酸”或曰“長壽酸”美名,漸傳四海。遠近食客,慕名而至,只為一嘗其味。潘治斌告訴我,論及舟溪人家白酸湯的品鑒,首要之務(wù),在于其是否能以純粹之姿,喚醒食材之本真。世間萬物,皆有其獨特韻味,酸湯亦然。若以酸湯烹煮佳肴,尚需他味點綴,則酸湯本味已失,更遑論原生態(tài)韻味。故評判酸湯的優(yōu)劣,首要觀其是否足以獨當一面,使食材的鮮美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(xiàn),無需任何外界的修飾與遮掩。
再者,酸湯發(fā)酵,亦有生熟之分,生湯發(fā)酵者,名為活性酸湯,其生命力蓬勃,猶如春日之草,生生不息;而熟湯發(fā)酵者,則為死酸湯,其雖亦能成湯,然其生命力已逝,所產(chǎn)的子酸湯,更無法二次發(fā)酵,猶如秋后之蟲,鳴聲漸弱。此二者之別,恰如生與死、動與靜的對立,非深諳其道者,難以窺其奧妙。
至于酸湯的儲存,亦是一門學問。世人皆知,食品久放易腐,故多以高溫殺菌、消毒、真空包裝乃至添加防腐劑等法以延其壽。然此法雖能保食品一時之鮮,卻非長久之計。于酸湯而言,若添防腐劑,即便量微,亦有害于人體健康,有違自然之道。故真正的白酸湯,其儲存之道,在于自然之法,無需人為干預(yù)。發(fā)酵既成,便可靜待時光流轉(zhuǎn),讓其于自然之中緩緩沉淀,愈發(fā)醇厚。
談及食品的保質(zhì)期,世人皆以為此乃無法回避的話題。但在舟溪人家白酸湯的領(lǐng)域里,保質(zhì)期概念卻被賦予了新的生命。母酸湯猶如酸湯家族之母,其生命力非常頑強,令人嘆為觀止。無需任何特殊護理與照料,母酸湯便能安然度過歲月長河的洗禮,依舊保持著醇厚與鮮美。
而發(fā)酵既成的酸湯,其生命力亦不容小覷。即便是在常溫之下,亦能保持相當長之時間而不失其風味。好酸湯,自有其不凡之處。它不需任何外在的修飾,僅憑一腔鮮味,便能征服每一個挑剔的味蕾。原生態(tài)是舟溪人家白酸湯最引以為傲的標簽。在快節(jié)奏的時代,潘治斌選擇慢下來,用雙手去觸摸每一寸土地,用心靈去感受每一份食材的呼吸。
酸湯魚顧名思義就是酸湯煮魚,舟溪人家開店幾十年來,依然保持用純粹酸湯煮魚,讓湯保持原汁原味,母酸湯在發(fā)酵的過程中可長年存放無需護理而不會變臭;發(fā)酵好后的子酸湯保存無需高溫殺菌、消毒以及放防腐劑,簡易瓶裝可長年存放不變質(zhì),還可以用作酵母二次發(fā)酵;煮好后的酸湯魚在常溫情況下可放置一兩個星期而不變味;舟溪人家酸湯可以做到年份酸湯,一年、兩年、五年甚至更長。
長期以來,舟溪人家以不變應(yīng)萬變,堅持用源自古老智慧的純粹酸湯,輕撫著每一片魚肉的細膩。舟溪人家的酸湯,自有其獨到之處,如同一位溫婉的佳人,無論餐前、餐中、餐后,無論加入多少食物,那份獨特的酸香總能始終如一,既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變淡,也不會因食材的增多而變咸。
更令人稱奇的是,舟溪人家的母酸湯在漫長的發(fā)酵過程中,無需任何精心的護理,卻能長年存放而不失其香,反而在歲月的沉淀下愈發(fā)醇厚。而發(fā)酵好的子酸湯,更是簡便易存,無需高溫殺菌、無需防腐劑,僅憑一壇之隔,便能抵御歲月的侵蝕,保持其原有的鮮美與純凈。
千年之前,當晨霧輕撫山巒,古人們以簡陋的炊具,慢火細燉,將山野間的精華融入那一鍋酸湯之中。彼時,沒有雞精味精的喧囂,沒有現(xiàn)代調(diào)料的繁復,唯有純凈與質(zhì)樸,交織出一曲關(guān)于時間的贊歌。那時的酸湯如同初綻的花朵,帶著大地的芬芳與歲月的沉淀。
而今,時光荏苒,千年已過,舟溪人家依舊堅守著傳統(tǒng)。在這里,沒有浮華的修飾,只有對食材本真味道的極致追求,以及對健康生活的深刻理解。
好酸湯源于自然,有其難以言喻的鮮味,是一種源自自然的饋贈,是陽光雨露、山川草木共同孕育的奇跡。不需要任何外在的點綴,便能讓人在品嘗的瞬間,感受到一股清新脫俗的韻味,仿佛置身于遙遠而神秘的土地之上,與大自然同呼吸、共命運。
舟溪人家酸湯魚,如同一張古老的名片,等待著每一個懂得欣賞的人前來探尋。原生態(tài)的,才是最健康的。潘治斌用心呵護著傳承千年的秘方,讓酸湯成為一種生活態(tài)度的象征。于是,舟溪人家的酸湯,便成了一種信仰、一種追求,不僅僅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,更引領(lǐng)著人們走向一種更加健康、更加和諧的生活方式,更是成為黔東南藝術(shù)家們聚集之地。
“舟溪人家”,非但一食肆之名,更是文化傳承,藝術(shù)殿堂,心靈歸宿。在此,美食與藝術(shù)交織,文化與情感交融,讓人忘卻世間煩惱,沉醉于片刻的寧靜與美好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