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絡(luò)中國節(jié)·端午丨粽葉上的慢時光
端午的風裹著粽葉香,又在街巷里漫開了。這味道一年比一年濃烈,濃得像是要把人拽進回憶里。從前總覺得這節(jié)日帶著股說不出的沉重,直到那天,我望著樓下小販車上堆成小山的粽葉,突然懂了些什么。
幼時的端午,母親總要親手包粽子。她將兩片粽葉疊成漏斗狀,舀入糯米,再塞進一塊肥瘦相宜的豬肉,一勺炒香的花生綠豆佐料,最后用細繩捆扎得結(jié)實。我每每蹲在一旁看,只覺得那手指在綠葉間翻飛,如同變戲法一般。母親的手并不美,指節(jié)粗大,皮膚粗糙,卻能在瞬間將散亂的米粒與葉片馴服成有棱有角的幾何體。彼時不解,何以要費這般力氣?街上兩塊錢一個的粽子,味道也不差什么。
“自己包的,總是不同的?!蹦赣H如是說。
后來離家讀書,端午時節(jié)便只在他鄉(xiāng)買現(xiàn)成的粽子吃。那粽子用塑料繩捆著,剝開時米粒松散,餡料極少,吃在嘴里,如同嚼蠟。這才想起母親包的那些粽子,米粒緊實,餡料豐富,咬下去時,粽葉的清香便溢滿齒頰。
如今母親老了,手也抖了,包不得粽子了。我試著學(xué)她的樣子,將粽葉卷起,卻總也捏不出那個尖角。米粒從縫隙中逃出來,沾了滿手。忽然明白,這小小的粽子,原是需要功夫的。
粽子是要捆緊的,不緊則散;人卻不必如此。這道理,我到三十歲才明白。
前日路過城東的老巷,見一老嫗坐在門前包粽子。她動作極慢,幾乎是一撮米一撮米地往里放。我駐足觀看,竟不覺過了半小時。老嫗抬頭笑笑:“年輕人,急什么?”我才驚覺自己一直在看表。她包好的粽子形狀不甚規(guī)整,卻自有一種笨拙的美感。買了一個嘗,米粒分明,豆沙綿密,竟比那些“正宗”的還要好上幾分。
我們這一代人,最缺的便是這種慢功夫。辦公室里,手指在鍵盤上飛舞,一天能打出上萬字;手機屏幕上,拇指一劃便是數(shù)十條信息。快,再快些!朋友催促,連自己的生活也在催促自己。偶爾停下來,竟不知該如何與時間相處了。
粽子要文火慢煮,方能有滋味。人生何嘗不是如此?
昨日與舊友喝茶,他抱怨工作壓力大,頭發(fā)都白了幾根?!跋癖唤壠饋硪粯?,”他苦笑道,“喘不過氣?!蔽液鋈幌肫鹉切┍患毨K緊緊捆住的粽子。它們要在沸水中熬煮數(shù)小時,才能由生變熟,由松散變緊實。煎熬是必經(jīng)的過程,但煎熬之后呢?是被消化,還是留下些什么?
友人說他想辭職,去社區(qū)開個店,說靠自己能力還是養(yǎng)活全家的。我舉杯祝他:“愿你成為一顆自己捆自己的粽子?!?/p>
我決定自己包一個粽子,拿出母親留的粽葉,學(xué)著她的樣子包粽子。米粒漏了,粽葉破了,包出來的粽子歪歪扭扭,但掌心卻慢慢有了溫度。原來,有些事急不得,就像端午的粽子,慢慢包、慢慢煮,才能嘗到歲月的沉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