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高山上的早集
周末的山城凱里,晨光初露時,人們最惦念的便是登小高山。
這座青翠的小山靜臥于城南,山腰處綴著幾戶人家,村民依著日升月落耕作生息。山間層疊的樅樹與灌木織成一片綠海,風(fēng)過時簌簌作響,裹挾著草木的清氣。坡勢舒緩,石階蜿蜒而上,原是泥濘的土路,如今鋪作鵝卵石與水泥相間的步道,兩側(cè)還立了歇腳的亭子——政府部門見百姓鐘情于此,便投了心力修繕,讓晨練之人更添一份從容。
每逢清晨,山道上人影錯落:銀須老者拄杖緩行,孩童蹦跳著追逐蝴蝶,更多是些為減重而來的中年人,步履匆匆卻笑意盈盈。山間的生機,原不在景,而在人。
那日薄霧氤氳,我與同事踏階而行。林色青碧如洗,稻浪翻涌嫩黃,辣椒紅得灼眼,茄子紫得透亮,層層疊疊的田園畫卷在霧中舒展。一條溪流自山巔躍下,清泠泠地繞石而歌,掬一捧入口,甘洌沁脾,難怪城里人常攜壺來汲。
行至半山,石階旁已聚了三兩苗族阿婆。竹籃里碼著帶露的青菜,蒸騰熱氣的紅薯與玉米甜香撲鼻。見人來,她們用苗語脆生生招呼:“跌,蜜嫩萵……”我們抵不住誘惑,買幾塊紅薯掰開,熱氣混著泥土的芬芳漫開,咬一口,竟是久違的質(zhì)樸滋味。“都是今早現(xiàn)挖的,沒沾半點化肥!”阿婆操著生澀的漢話,眉梢掛滿自豪。
山下的村民原是守著田地過活,如今見登山者絡(luò)繹,便擺出這天然早集。幾筐菜蔬、一簍粗糧,既是生計,亦是山民與城客的無聲約定。誰說商機定要高樓廣廈?這晨霧中的交易,反倒叫人想起千年農(nóng)耕文明里最本真的智慧——土地予人溫飽,人予土地情義。
小高山的石階日日被腳步叩響,早集的笑語隨風(fēng)散入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