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舒適圈
在生活中,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蜷縮于自己的舒適圈,猶如躲在殼中的蝸牛,享受著熟悉帶來的安穩(wěn)。然而,真正的成長,卻往往在舒適圈之外,等待我們去勇敢探尋。
學車,于我而言,便是這樣一次破圈之旅。我從小喜歡安靜,不愛運動,對機械也不敏感,也從來沒想過學開車。后來看著身邊的人,上到六十歲的大叔,下到剛畢業(yè)的高中生都去考駕照,于是在生下二寶的產(chǎn)假里,還是鼓起勇氣去學車。剛開始,看著嚴厲的教練、復雜的操作流程,恐懼就如潮水般涌起。每次坐在駕駛座,手腳好像被無形的繩索捆綁,緊張得都僵硬了。但我深知,若想突破自我,就不能因恐懼而退縮。于是,白天在駕校,我硬著頭皮,一次次調整座椅、踩離合、掛擋,在烈日下反復練習倒車入庫、坡道定點停車的技巧。晚上,我還特意去請教駕駛熟練的朋友教我超車、掉頭的要領,邊問邊記。慢慢地,從最初的手忙腳亂,到后來的熟練自如,最終順利地通過了駕照考試?,F(xiàn)在,每當我獨自駕駛著車輛出行時,都感到非常愜意和舒心,也更加明白,走出舒適圈,才能擁抱新的技能與自信。
寫作,更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自我突破。從小對文字癡迷的我,不知何時文學的種子已悄然種在心里。從一開始通過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瑣碎的日常,到后來通過文章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所見、所思、所感,但也只局限于簡單的類型。工作后,嘗試投稿,但大部分的稿件都石沉大海,也讓我曾一度懷疑自己,但我始終沒有放棄。對文字的熱愛促使我不斷挑戰(zhàn)自我。我開始閱讀各類名家的優(yōu)秀作品,學習借鑒他們不同的寫作手法,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世界、表達情感。后來又加入了寫作培訓班,利用業(yè)余時間一邊閱讀一邊寫作,也學著寫婚姻、育兒等不同類型的文稿。于是當別人在悠閑地散步、追劇的時候,我卻在家要么像認真的小學生一樣朗讀名篇名句、劃重點,要么認真地伏案寫作。
記得一個周末,為了寫一篇老師布置的作業(yè),我苦思冥想一個下午還是毫無頭緒。一個人一會兒走到書柜旁翻看閱讀過的書籍尋找靈感;一會兒又煩躁地在客廳里走來走去。一旁的先生見狀,打趣道:“哎,我看你這樣傷精費神的,不如別寫了,何苦自己為難自己?”我立即回絕:“這是寫作者的正常狀態(tài)。”隨即一頭埋入書海中。后來直到凌晨,突然有了靈感,立即披衣起床坐到電腦桌前寫作,一氣呵成順利完成,心里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。漸漸地,我的寫作水平逐漸提升,文字也有了更深刻的內涵,發(fā)表在報刊上的文章也越來越多,也給我增加了繼續(xù)寫作的信心和動力。寫作的經(jīng)歷讓我明白,走出舒適圈,是對自我的不斷雕琢,會讓生命綻放出別樣的光彩。
是的,走出舒適圈,并非易事,它意味著離開熟悉的環(huán)境,直面未知的風險與挑戰(zhàn)。但正是這些挑戰(zhàn),塑造了自信、強大的我。每一次突破,都是一次重生;每一次挑戰(zhàn),都是對自我的超越。未來的日子里,我將繼續(xù)勇敢地邁出腳步,走出舒適圈,去擁抱更廣闊的世界,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。我永遠記得那句名言:“把船放在港口里是最安全的,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。”